近些年我聊三中一华的文章其实真不少了,小30篇肯定是有了。
但是我看后台近期问的人还是很多,今天就再跟大家更新一下近况吧。
先做点说明,我不把合并航母券商放到三中一华一起讲,主要原因是两个:
1、合并航母券商我之前单独写过四五篇了
2、三中一华,你可以说它们是上个时代的王,而且这个王权尚未完全交接,虽有分化但你没法回避它们仍然是相对强的。
当然,如果你是新读者,你可能得大概了解一下我一般的代称,包括麦子店高盛、国贸大摩、朝阳门巴克莱和新街口美林等等,这个不难对应,我就不做介绍了。
在说三中一华的近况之前,我必须还是要提示各位,要放在整个证券乃至金融行业周期情况的背景下,去看。
那证券行业,当前的背景是啥呢?
我总结的未必全面,但我觉得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:
1、第一个,首要的,就是整个行业,群体性的干劲不足。
因为这个行业实际上招了最聪明(或者你说学习成绩最好可能更准确)的一帮人进来,然后给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。
再然后,你给他们降薪,说你们这帮人其实不值那么多钱。不仅如此,加给你的责任和义务还在变多。
那这时候,这些人就会说:好,那我不干了,大不了行业,或者说公司就出清掉我。
这种情况,以及这种情况背后的机制和原因,我在太多文章里都深入分析过,就不多说了。你们感兴趣可以自己翻一翻:
(1)投行狗的无奈:“所有人都在摆烂,不愿摆烂的人,就承受所有焦虑”
(2)投行的人员结构性短缺,愈发严重
(3)在金融业,有一个牛马离职,就会有一连串牛马接续离职
(4)当前,投行又有一波离职大潮
……
2、第二个特征呢,就是在人员干劲不足的状态下,行业又先于从业人员的激励水平,先行复苏。
这里面就有一个错配问题。
因为我自己带团队,你就会发现,这个到了一线从业人员这个层面,现在是矛盾重重。
你要真问他们,你们想不想行业和公司好起来?
答案还真不一定。
你说想吧,那肯定也有这个成分,因为行业和公司好起来了,你个人激励怎么着也能好一点。
但更多的也有不想的成分,因为激励还不行的状态下,行业和公司好起来就等于你当下的工作和责任立刻多起来了。
躺平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。
这个特征呢,我在很多文章里也都说过,比如
(1)投行缓慢复苏,有机构已在筹备员工涨薪
(2)不懂业务的券商大领导,就别瞎指挥了
(3)金融业降薪的Jevons悖论
但是我看后台近期问的人还是很多,今天就再跟大家更新一下近况吧。
先做点说明,我不把合并航母券商放到三中一华一起讲,主要原因是两个:
1、合并航母券商我之前单独写过四五篇了
2、三中一华,你可以说它们是上个时代的王,而且这个王权尚未完全交接,虽有分化但你没法回避它们仍然是相对强的。
当然,如果你是新读者,你可能得大概了解一下我一般的代称,包括麦子店高盛、国贸大摩、朝阳门巴克莱和新街口美林等等,这个不难对应,我就不做介绍了。
在说三中一华的近况之前,我必须还是要提示各位,要放在整个证券乃至金融行业周期情况的背景下,去看。
那证券行业,当前的背景是啥呢?
我总结的未必全面,但我觉得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:
1、第一个,首要的,就是整个行业,群体性的干劲不足。
因为这个行业实际上招了最聪明(或者你说学习成绩最好可能更准确)的一帮人进来,然后给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。
再然后,你给他们降薪,说你们这帮人其实不值那么多钱。不仅如此,加给你的责任和义务还在变多。
那这时候,这些人就会说:好,那我不干了,大不了行业,或者说公司就出清掉我。
这种情况,以及这种情况背后的机制和原因,我在太多文章里都深入分析过,就不多说了。你们感兴趣可以自己翻一翻:
(1)投行狗的无奈:“所有人都在摆烂,不愿摆烂的人,就承受所有焦虑”
(2)投行的人员结构性短缺,愈发严重
(3)在金融业,有一个牛马离职,就会有一连串牛马接续离职
(4)当前,投行又有一波离职大潮
……
2、第二个特征呢,就是在人员干劲不足的状态下,行业又先于从业人员的激励水平,先行复苏。
这里面就有一个错配问题。
因为我自己带团队,你就会发现,这个到了一线从业人员这个层面,现在是矛盾重重。
你要真问他们,你们想不想行业和公司好起来?
答案还真不一定。
你说想吧,那肯定也有这个成分,因为行业和公司好起来了,你个人激励怎么着也能好一点。
但更多的也有不想的成分,因为激励还不行的状态下,行业和公司好起来就等于你当下的工作和责任立刻多起来了。
躺平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。
这个特征呢,我在很多文章里也都说过,比如
(1)投行缓慢复苏,有机构已在筹备员工涨薪
(2)不懂业务的券商大领导,就别瞎指挥了
(3)金融业降薪的Jevons悖论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